绿色简约靓丽风格的一款自适应式zblog app下载模板,面向于手机app应用、手赚app应用、网赚app应用分享下载网站设计开发,采用左中右三栏布局响应式结构,APP图标排版、分类展示、大幅轮播图、热门/最新APP模块,二维码扫描下载,支持电脑或手机访问浏览,兼容IE9+、Firefox、chrome及Safari等主流浏览器,在PC电脑端和手机端都具有良好的访问浏览体验。
主题特点:
欲有好的,有不好的,但欲是人之所不可免者。
自然界经过漫长的演化,形成和谐的生命系统,人既是其中的一部分,又是有独立意识和社会组织的特殊部分,人类的活动对于能不能保护和维持这一系统的可持续发展,是至关重要的。但真正的问题是,生的意义究竟何在?或者说,生究竟有哪些层面的意义?由于生贯穿中国哲学的全部内容,因此,要说明生的意义,就要深入中国哲学的内部,进行全面梳理。
[16]《古尊宿语录》,中华书局1994年版,第32页。正如宋代哲学家张载所说:乾称父,坤称母。天地万物并不都是生命之物,但是,万物都是生命的组成部分,而生命离不开万物,由此构成有机系统。值得一提的是,中国的佛教哲学虽然是所谓心性之学,但是,也离不开生的学说。当说天只是一元之气时,有理为之主。
混然中处,说明人在自然界的地位,不是独立于自然界之外的存在。其所以能够统一,关键仍在生字上。在康德看来,情感不仅是经验的,而且是主观的。
像这一类的话,在春秋时期都普遍出现了。张载的民吾同胞,物吾与也之说,就是将人与万物视为自然界生命的共同体,同一个大家族中的成员,而不是将万物逐出生命大家庭之外,探索异己的存在。所以儒学里的这样一种宗教精神不是一个知识的问题,不是一个语言的问题,而是一个心灵的问题。但是禅宗认为,作用就是本体、本体就是作用,所以佛教讲酒肉穿肠过也照样可以成佛,就是这样。
孔子首先关心的是人,这毫无疑问,比如他发现马棚失火被烧毁,首先问人而不问马,表现了他首先关心的是人。因此,我说自然界具有神性,意思就是这个神性就包含着全智全能。
(一)生的哲学 这个天的意义可以拿一个字来概括,就是生,生命的生,一种生的哲学。以现在的话来讲,就是在生命的意义上,讲人与自然界的和谐关系。淑者好也美也,亮者内外通透而无隐蔽也。如果境界只是认识问题,是水平线的,那就是真理问题,而不是境界问题,我们可以说,真理是一种认识境界,但我们不能说,境界是一种真理认识。
不过,这些年,我们对法家研究得还是比较少。我们知道西方的哲学开始于古希腊,古希腊哲学应当说开始也是一种有机论、整体论的哲学,和中国古代哲学有某些相似之处,因此有人说中西哲学没有区别,但是什么没区别呢?讲起中国哲学来,就是按西方哲学去讲,这就是没有区别,这样的一种没区别就是西方中心啦,实际上二者还是有很大区别的。这些原则虽然与亚里士多德的三段论式推理不完全相同,但同样是认识世界的重要方法。当然,这并不是说儒家哲学没有偏重,正如古希腊哲学偏重于智性(即知性)一样,儒家哲学从一开始就偏重于情感,它的知识学、认识论和意志问题都是与情感联系在一起的。
那么,现在我们返回来,看看中国文化中有没有智慧之学,当然有。并不是有良知一切都解决了,还要致这个良知。
无论是人的存在的德性,还是从客观认识、知性,实际都是讲人和宇宙自然界的关系问题。天地万物是可以认识的,天地万物之故是可以认识的,但在中国哲学中,这不是主要任务,因为这与自家身心性命没有直接的关系。
道家强调自由的价值,儒家强调道德的价值,但是他们都不否认从宇宙论上说,人的生命价值来源于自然界的生命创造。如果说我们仅仅是把它作为一个知识、一个知识系统,那么当然就无所谓这个问题了。后来的儒家,从程颢开始的宋代儒家,对这句话作了非常明确的解释,他认为这个为是实行的意思,就是说孝是实行仁的根本,而不是仁的根本。这样一种宗教精神在中国哲学的发展中,当然也有一些不同的说法,比如汉代的董仲舒,他就说天人之际甚可畏,他强调的是一种外在的权威、天的赏罚,天是有意志的。孔子认为,自然界和人的生命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,人的生命的乐趣就在自然之中。有一些学者认为,中国哲学缺乏超越思想,只是停留在经验的层面,比如西方的马克斯·韦伯就认为,中国的儒家是以适应现实为特征的,缺乏超越的理想和宗教的追求。
道是人生最高的原理,道作为生命价值之源,是普遍的,它就在人的生命之中,所以道不能作为一种对象去认识,只能在自身中进行体验,即内在于人而存在。第一个就是从观念层面来说,或者从理论层面来说,中国哲学开始于什么问题。
宋明儒学的一个重要发展就在于,把人的心和宇宙本体直接贯通起来,完成了一个新本体论,所以心的本体就是宇宙的本体、宇宙本体就是心的本体,这样就达到完全的天人合一的境界,心的超越意义就能完全实现了。如果从概念或观念上说,情与性与理是有区别的,至少在言说上是不同的(如陆九渊的言偶不同尔),但观念、概念只是认识的工具,语言只是认识的中介,而所谓认识,也是存在认识,不是对象认识,是存在的显现、显露,不是获得知识。
(一)中国心灵哲学的整体性特征 第一个就是整体性的特征。因此,我们不能说,形而上的天道、天德是天,形而下者就不是天,无形之道是天,那个苍苍者也是天。
王阳明甚至说无善无恶心之体,心的本体是没有善恶的,当然这个无善无恶是超善恶的,它是一种更高的、绝对的善,它对人的修养提供了一个理论的工具,同时也留下了自由选择的余地。我们可以说,儒家没有发展出独立的纯粹的美学,如形式美之类,却不能说儒家没有美学思想,正好相反,儒家美学就在儒家哲学之中。在人与自身的关系这一方面,它重视心灵的一种自我完善、自我完成、自我修养,但是不重视心智的开发和应用。道家有尊重自然和顺应的思想、儒家有敬畏自然和爱物的思想,这些都属于生态哲学的问题。
他们所说的自然最后都要落到人的问题上,而他们并没有把人理解为一种纯粹自然的人。那么,格物不光是为了认识了以后去利用它满足人的欲望,而是认识到生命的意义,去爱它。
从下边儿说,情感是感性的、经验的,是具体的、实然的一种心理活动,从上边说呢,情感能够通向理性,具有理性的形式及普遍性,那么这个情感和理性究竟如何统一呢? 在中国哲学中可以说有三种具体的表现形式:第一种表现形式,就是情感上通于理性或者性理,使自己去具有普遍化的理性形式。这种实践理性学说与康德的实践理性学说,有一个重要的区别。
表现在方法上就是精确化、程序化。这是西方宗教所说的人死了以后才能实现的事情,那么死后如何这样一个问题,不是儒家所要解决的。
但更重要的是另一方面,就是与自然界保持和谐统一,完成自然界赋予人类的使命,这就是成德、成性。就其发展而言,它还是一种可能性,真正实现出来则要成其性,这就是成的问题,这才是作为主体的人真正要做的事情。不过,这是一种感性的情感。[11]《道德经·第五十一章》。
至于宗教问题,牟先生也承认儒学是人文主义宗教,既然是人文主义宗教,当然与人的问题不可分,而且以人的问题为基点。世俗之情多出于矫饰、造作,夹杂着功利机巧之心,而不是出于真心、真情。
比如休谟将情感与伦理学联系起来,认为伦理的基础既不是理性(他认为理性是无能为力的),也不是经验(他认为经验是与认识有关的),而是情感,可称之为情感伦理学。关于心灵认知的问题,虽然在中国哲学中没有突出的地位,但是也不能说完全不承认人的认知性。
我们知道儒家哲学的核心是仁,仁是仁义礼智的仁,是人的最高德性,也是人的德性的全体。科学技术的广泛应用就是如此。
1 留言